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里的K8凯发国际之家:长寿时代我们需要的智慧
2022-07-04
04
Jul
2022
在一个全生命周期里,老年是一个从健壮到衰弱、失能,最终死亡的漫长过程。要在这个充满丧失和衰退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更新我们对生命阶段的认识,更深刻地洞察社会和人性,激发出更充沛的想象力。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24期,授权部分转载。
破除偏见
K8凯发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曾经在2010年参观过美国太阳城养老社区,对它印象深刻:社区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还有许多室外泳池,不少老年人在泳池中锻炼,或在岸边休闲,与当时中国养老院里老人们吃饭、服药、睡觉的景象有很大差异。太阳城兴建了大量的生活设施,在7个娱乐中心,老人们可以进行游泳、网球等活动,另外还有2个图书馆、2个保龄球馆、8个高尔夫场、3个乡村俱乐部、1间美术馆和1间交响乐演奏厅。太阳城还和当地的大学一起建立了终身学习研究院,为老年人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陈东升在著作《长寿时代》里回忆,在太阳城,老年人休闲、娱乐、购物等需求被充分满足,这与当时中国老年人养老时天天面对柴米油盐而力不从心的窘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了他很大震撼。
2015年,K8凯发国际之家·燕园投入运营。这个位于昌平新城的养老社区地上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3000户养老单元,社区提供养老生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根据老年人需要的生活及照护服务层次的不同,社区分为独立生活、协助生活、记忆照护、专业护理等不同类别。社区内部配有自建的二级康复医院,也和三甲医院建立了转诊和远程医疗服务等医疗支持体系。这满足了老人和家庭对便利获得医疗、专业照护的需求。子女减少了不在父母身边,老人突发疾病无人发现、送医、照顾的担忧。一些老年伉俪、夫妻一方严重失能,就会导致另一方的个人生活被完全捆绑。入住社区,两人可以分别入住不同的生活区,既可以满足日常陪伴的需要,也能让另一方从照护的重负下解脱出来。
K8凯发国际之家·燕园
老人搬入燕园的另一层考虑是为了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资源。有老人曾经告诉社区的员工,自己一辈子最大的爱好是游泳,可是年纪大了,发现家附近的游泳池竟然拒绝自己入内。来这里,就是相中了游泳池。
在燕园,我看到了一份课表,从早上8:30到下午5:00,乐泰学院各种课程、俱乐部的活动满满当当填满了除了午休以外的白天各个时间段。这个养老社区里有超过35门课程,歌唱、戏曲、文化艺术、运动健身等类俱乐部37个。社区还成立了好几个大学的校友会,以促进老人之间的社交活动。这些设置被称为“活力养老”,正是源自太阳城的模式。
70年来,太阳城不断扩张,截至2019年,这些社区共有居民约10.5万人。它对世界各地养老社区的影响也证明它的成功,但它并不完美。陈东升在《长寿时代》里分析,太阳城这样的社区都强调高品质的生活、娱乐、医疗护理消费,这和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庞大的中产阶层规模和退休金制度密不可分。而长寿时代的到来将会给这种传统带来挑战:一方面,人们的生存时间大幅延长,而养老金面临耗竭的风险,完全依靠年轻时的积累可能不足以支撑高品质的老年生活;另一方面,相当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并不愿意完全与社会脱离,希望继续参与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
此外,美国的养老社区的选址在地理上往往相对独立,远离城市,社区内的设施又相对完善,再加上居住者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内部文化,将社区内和社区外的人区分开来。对于不愿意与社会尤其是与城市生活完全脱离的居民而言,入住社区意味着一种权衡与妥协。
K8凯发国际在打造养老社区时,希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改良:社区选址一般离市区车程一小时之内,周边生活及医疗配套完善;社区为入住的居民链接各种外部资源,特别鼓励老人在社区中依旧可以延续爱好,发挥余热,享受价值再创造带来的满足感。在燕园,很多俱乐部是老人自发组织的。老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社区开课。
K8凯发国际燕园康复医院内景
像燕园这样的社区,可能是10年后更为发达的中国的积极退休生活模式之一。
太阳城模式提供了一种消费状态下的理想“养老”模板,并没有改变“退休”这种统一的人生安排。然而,未来,如果我们依旧把老年等同于“养老”,等同于一种消费生活,那么对很多个人以及全社会而言,可能既不能接受,也无法承受。
在燕园,一些老人也并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颐养天年”。94岁的钮薇娜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2018年起,她开始在社区义务讲授课程《读宋词》,光是备考讲义就写了10万字。疫情期间,钮薇娜上起了网课,还出了一本书《婉约豪放三百首——大宋王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词》。
燕园著名的居民北大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2015年7月,他卖掉了自己原来的房子,带着书本和老伴,从北大搬了过来。学界泰斗“卖房养老”,在当年还一度引起社会热议。钱理群曾经坦言,社区里吃饭省事,生活琐事不用自己操心,自己的目标则是潜心写作。在入住燕园的近7年时间里,钱理群共完成了14部作品。
钱理群有能力在高龄创造丰厚的社会价值,和他的学者身份、著书立作的工作性质紧密相关。对于大多数老人,现有的社会安排并没有提供更普遍的、足够丰富的可能性。
老年健康的再认识
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对规划老年的理解很多时候是从钱开始的。
大概12年前,30岁出头的李松(化名)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养老”的问题。那时候,市面上出了一本畅销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上班族的财富人生规划课》。这个标题给了李松紧迫感。读完这本书,她开始犯嘀咕:如果按照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走下去,工资攒到60岁,未来没有收入的话会是怎样的情形?在社会变化如此迅速的今天,她所在行业的旺季又能保持多久?为30年后的退休生活,李松购买了人生的第一份保险,开始了理财生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理财是李松对养老准备的最重要理解。俗话说:“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大事。”可是几年后,生活告诉李松,有太多的事,光有钱,也是不够的。
K8凯发国际之家居民
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以后,婆婆是李松在一起生活得最久的老人。从她怀孕生孩子开始,婆婆就时不时地在李松家和小姑姐家轮流生活。在李松心目中,婆婆是一个活力满满的老人。她对家庭生活的贡献很大。她很勤劳,干起家务活来非常利落,对孩子也特别有耐心。李松现在还记得,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错题本作业,要求做错一道题目要抄三道类似的例题。儿子当时总做错图形题,有一回老人还开玩笑:你的题还没做会,我先成画家了。
婆婆的日常生活也是充实的。尽管2012年,公公确诊肠癌晚期,很快去世,对婆婆产生了不小的打击,但婆婆生性开朗,找到了生活的另一个支点:她喜欢唱歌,参加了老年人合唱团。婆婆歌唱得好,外形也很干净漂亮,又乐于社交,如鱼得水。合唱团的活动很丰富,除了排练演出,老人们还经常一起出游,日常生活里也相互照应。
然而,2017年6月,毫无征兆地,“宁静的夏天被突然打破了”。
那天晚上8点多,李松的先生在公司加班,她在屋里看书,儿子在房间写作业,婆婆坐在客厅里看报纸。没过多久,李松突然听见婆婆在客厅叫她的名字,让她快去。李松觉得声音听上去很怪:虽然是叫她快去,但语速又很慢,显得很没力气。她把书本合上,走出去,看到婆婆站在餐桌边,手撑在沙发上,表情“瞠目结舌”,一句话没说。李松觉得奇怪,把婆婆扶到沙发上坐下,想先给老人倒杯水喝,没想到老人直接从沙发滑到了地上。李松吓坏了,她想起隔壁邻居在制药公司工作,懂些医学,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去敲门,把人直接拽回自己家里。邻居进门一看,马上告诉李松:这是中风,赶紧打120吧。
现在回想那瞬间,李松依然会被巨大的无措感淹没。婆婆中风以前,李松对这种常见的老年人疾病几乎一无所知。她自己的家族里,没有老人出现过这个问题。她从未设想过有一天,这件事会降临到自己的家庭里。
甚至,李松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明白婆婆的病情意味着什么。即使是在急诊的那天夜里,她满脑子想的也是尽快弄一个轮椅,不然这几天出入医院不方便。“瘫痪”这种可能性从来没有在她脑子里出现过片刻。
婆婆中风的第三天,李松回到公司去上班,她告诉上司,医生说婆婆两周以后就可以出院。上司的一席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非常冷静客观地告诉我,你不要对你婆婆的状态报以太高的期待,像这种脑中风的老人,要防止她再次摔倒,想再回到过去非常难。”也是经同事的叮嘱,她才知道,如果想要老人的状况好一点,一定要让老人出院以后接受康复治疗,不然老人就可能长年瘫痪在床,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照护负担。
老人住院的那段日子是极其煎熬的。婆婆当时已经表现出了焦虑不安、惧怕未来的心理状态。她不但无法行走,也不能翻身、坐起,语言功能也丧失大半。她经常躺在病床上流眼泪,情绪非常不稳定。
几经波折,李松通过公司同事的帮忙,最后决定把婆婆送到一家在昌平南邵的康复医院。她还记得,转院的时候,婆婆听说自己不是回家,而是去另一个医院,当时血压就突然飙升。李松只好把医院的照片给她看,安慰她这个医院和她想得不一样。
李松还记得到医院的时候是星期六上午9点,老人们正在上手工课和歌唱课。进门以后,一位教唱歌的老师马上过来迎接了婆婆,邀请她一块儿去唱歌。婆婆的情绪立刻放松了很多,随身携带的氧气包也卸了下来。午觉醒来以后,物理作业的治疗师来看婆婆,首先教给了她一些基本动作,告诉她,这几天可以先学习掌握这些办法,尽管一边身体还动不了,她也可以自己坐起来。婆婆虽然当场没有完全学会,但是感到了信心。
婆婆在这家康复医院住了半年。半年以后,老人的语言能力恢复了很多,能够站立、拄拐行走。这是一家人半年前没法想象的进步。
李松想,如果没有人告诉她,让她一定坚持让婆婆接受康复训练,那么今天的生活会有巨大的不同。其实再回顾过往,婆婆突发疾病也并非毫无征兆。婆婆一直有血压高的问题,早年情况比较轻。公公去世后,婆婆每到秋冬换季的时候,就会有一阵不舒服,血压控制不下去,得去医院特别处理。但那个时候,李松并不知道,老年人还可以看老年医学科,也很少有医院有这样的科室。
人们普遍对老年的健康问题感到担忧,但我们对老年健康认识和理解又是普遍缺乏的。
医院之外
所有老年问题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健康问题上,我们寄希望于医生掌控一切,但事实上,医生只是参与者之一。医疗对于人的整体预期寿命而言,它的贡献率可能只有8%,而生活方式的贡献率大约有60%。在老年医学强调功能的维护和发挥,但这个过程并不只在医院,靠医生完成。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纳入医保,人们逐渐有了中风之后有三个月黄金恢复期的概念,但康复对大众来说依然是陌生的。
K8凯发国际燕园康复医院的康复师刘鹏有一位患者原本是大学校长,后来患了帕金森综合征之后,穿衣、进食、如厕、洗澡几乎都不能自理,甚至连走路都很困难。过去,他的学生经常来家里看望他,病情严重以后,他慢慢拒绝见任何人。
家人把他带到康复医院的时候,他问刘鹏:康复是干什么用的?刘鹏安慰他:“身体生病很正常,年轻的时候那么累,身体也会发出抗议,但这不可怕,我们可以来治疗它。”但老人非常消极。刘鹏问什么问题都是家属在答。30分钟的康复治疗下来,老校长每次说话都不超过两句。大概三个星期之后,老校长开始可以站起来,在助行器的帮助下用6分钟时间走了80米。老人脸上不动声色,心里的冰开始融化了。从那时候开始,他会主动地询问刘鹏一个动作该怎么做,自己的肌肉觉得酸痛对不对。后来老校长的家门重新为学生打开了。有时候,他还会留学生在家里吃个饭。
康复医学在近些年发展得非常快,除了传统的康复训练,新的技术也层出不穷。刘鹏告诉我,帕金森患者普遍有步态的问题,但两个患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患者是想走,但原地迈不出去第一步。那么康复师们会帮助老人调整步态的节律,让他们跟着轻柔但有特定节拍的音乐迈步,逐渐找到控制肢体的办法。还有的老人能走起来,但是控制不住腿的运动。康复师就会使用一种叫“步歌”的智能步态训练系统。他们在老人的膝关节上绑定一个传感器,传感器能够感受到肢体的运动,如果运动超过了正常的范围,音乐就会变慢甚至停止。音乐和步行至简的正向反馈能够激活脑多巴胺觉醒激励系统的功能,帮助重塑步态和步幅的自主控制。针对脑出血、脑卒中老人的“剪刀步”问题,康复师还有下肢机器人帮忙。老人的双腿固定在下肢机器人上,让机器人教会他们抬脚迈步的正确模式。
K8凯发国际燕园康复医院的康复师仲影有一个体会: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康复治疗是他们提升生活质量、重获尊严的途径。这个尊严并不是说要做多大的事,而是在一点一滴里面:能自主完成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对老人的心理就是莫大的支持。燕园康复医院有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已经101岁了,依然坚持来做康复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吞咽问题。大概20%~60%的患者在脑卒中之后都会产生吞咽障碍的问题。神经和肌肉的退化也会让老年人产生吞咽困难,容易产生呛咳,引发肺部感染。这些事情看着小,对老人生活的影响却很大。
接纳
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帮助老人在丧失中依然享受幸福?
李松最近在读加拿大重症监护科的医生丹妮拉·拉玛斯的书《重症之后》,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拉玛斯说,从ICU里出去的病人大多是“残复”,而很少是康复和平复。年轻时的李松看的书都很文艺和励志,人物传记里提到死好像就是那么一瞬间非常轻松的事情。后来,她读了很多关于医学、衰老和死亡的书籍。她意识到,从健康到死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对生命壮年之后的另外一种状态,对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其实很陌生”。
K8凯发国际之家康复医院
李松记得外公癌症去世的时候,妈妈一直说,她觉得外公不可能死,妈妈的整个精神状态是坍塌的。“我们容易觉得病、弱、老都应该是医疗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人不用操心。但事实是,医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支撑医疗的财力和精力、病患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是家人应该有所准备的。”
从康复医院回到家里,对李松的婆婆又是一重挑战。在医院的时候,李松观察,老一辈普遍相信人定胜天,婆婆的心气一直很高:自己学着康复动作,还盯着旁边的病友,别人的动作也要学。有一次她去看望婆婆,康复师悄悄和她说:“你婆婆每天要给自己加大运动量,我们有点担心她过于劳累。”
在医院,大家都有各自的问题,身体不断取得进步总归让人振奋。离开康复医院之前恰好是圣诞节,医院举办了一个旗袍秀。有老人坐轮椅参加,婆婆穿着旗袍,已经能够站起来慢慢向前挪步了。可是回到家,熟悉的日常,包括合唱团的老友都在残酷地提醒着婆婆,尽管她已经康复了许多,但昨日无法重现了。
后来,大伯哥和小姑姐接婆婆到南京居住,老人在老家的生活圈子里,能每天和老熟人打打麻将、聊聊天。大概又过了大半年,李松感到,婆婆又开始在家庭微信群里聊天了。她会发一张她拍的照片,感叹“春天来啦”;会骄傲地宣布今天和保姆出门锻炼,走了多远多远;还会秀自己吃到的好吃的。前不久上海疫情严重,婆婆也感慨了一通,庆幸自己这里还很好。“看到这些我就知道,她能够重新欣赏生活里的美了,她有了闲心,她终于接纳了自己。”
K8凯发国际之家康复医院
李松觉得,她在婆婆身上看到了一种勇气和智慧。“当你非常清醒地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你能勇敢地面对,那叫勇气,智慧就是懂得如何去平衡生命中的种种得失。”